朋友圈又看到一篇關注道路客運站的文章《客運站消失了嗎?》,2023年第一季度,這已經是讀過的第三篇類似內容的文章了。道路客運這個傳統且顯沉寂的行業,突然得到如此高的關注,還成為微博的熱門話題,卻是因為它的“消失”,難免令人唏噓。事不過三,看完此文,終覺如鯁在喉,決定一吐為快。
曾幾何時,道路客運站是一座座城市當之無愧地人員流動的樞紐中心,隨著其他交通方式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,當然很難再重現昔日的輝煌,但客運站要消失了嗎?當然不!客運站在減少,但并沒有消失,今天不會,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大概率也不會消失。
客運站是什么?是“具有集散換乘、運輸組織、信息服務、輔助服務等功能,為公眾出行和運輸經營者提供站務服務的場所,是道路旅客運輸網絡的節點,是公益性交通運輸基礎設施。”這是行業標準術語,概括了客運站的服務功能和定位屬性,這么解釋可能比較佶屈聱牙。用咱老百姓的話說,客運站就是能買票坐大巴的地方。在大巴公司看來,客運站就是能提供停車,調度、排班、售票、檢票的地方。在行業管理部門看來,客運站就是能安檢,為老百姓提供安全出行服務的公益性基礎設施。既然這么重要,那客運站怎么還會淪落到今天這個要“消失”境地?原因是被動有之,主動也有之。
先說說被動在哪里。長期以來,公路客運供給側所提供的主流服務方式,就是“固定線路、時間、站點、班次”的服務方式,“人進站車歸點”幾十年沒變過,這是運力供給不足時代的產物,是互聯網發展不充分時代的產物,解決的是“走得了”的問題,解決的是“找不著”的問題。而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新時代,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,網約車服務方式的深入人心,城際出行中“出發地到目的地”的一段式出行趨勢越來越明顯,原有的“固定線路、時間、站點、班次”的服務方式將城際道路客運出行切成“出發點到站,站到站,站到目的地”三段,沒有充分發揮道路客運機動性強、靈活度高、覆蓋面廣的比較優勢,已經無法滿足人民群眾“走得好”、“走得舒適”的多元化、個性化出行需求。從咱老百姓的角度,我們出行可選擇的方式越來越多,就算要坐大巴,現在坐在家里就能從網上訂票,還要跑到客運站“進站”才能坐大巴,太不方便。從大巴公司角度,用了信息化系統,除了不能停車,調度、排班、售票、檢票全部網上搞定,干嘛還要選你。所謂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者昌逆者亡,你不改變,那用戶就用腳投票。
再說說主動的理由。供給側服務方式不合理,不能滿足老百姓需求的問題,行業管理部門已經看到,并且在主動作為。早在2020年,交通運輸部頒布了新的客規,提出客運站可以做“一站多點”!什么是“一站多點”,就是站外可以設置很多上下客點方便老百姓,這一站和多點通過信息化連接起來,實現服務。在這種情況下,原來一個城市需要“東南西北”四個站,現在可能就需要一個站了,作為停車場和信息化樞紐中心,外掛若干點,覆蓋全城,方便老百姓出行。多出來的那些站怎么辦?鼓勵多元化經營。近日,吉林省交通運輸廳、發改委等8個單位,就出臺了推進汽車客運站綜合開發利用的意見,鼓勵客運站拓展旅游集散、小件快運、車輛充換電甚至商業綜合體等服務。這樣一來,從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,今天關一個客運站、明天關一個客運站,這客運站是要消失了嗎?客運站關了,咱的出行服務受影響了嗎?顯然沒有。行業管理部門還大力推廣定制客運,所謂定制客運,就是正規運輸公司開展的“點到點”、“門到門”的服務,通俗講正規運輸企業跑“黑車”!相比“黑車”,這些運輸公司安全規范,對咱老百姓也是個保障。所以說“客運站消失”是個錯誤的判斷,“消失”這個詞顯然也不準確,我寧可用“轉型”這個詞。
說一千道一萬,客運站也是一個經營主體,只有消失的企業,沒有消失的行業??瓦\站的興起和轉型,是一個時代發展的縮影,宣告了那個靠把持供給側資源等客上門的出行時代結束了,我們迎來了一個更加多元化、便捷化的多彩出行時代。(來源:中國交通報 作者:胡興華)